再融资市场遇冷 在审项目去留引发关注
(相关资料图)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日前,证监会宣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对优化首发(IPO)、再融资提出六项监管安排,其中有五项直指再融资。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名投行人士获悉,近半个月以来,再融资审核已持续收紧,并非所有再融资预案都如上市公司预期出炉。
部分在审再融资项目可能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若根据证监会新提出的“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金融行业或大市值上市公司”等限制条件,部分在审项目可能受到影响。
有投行人士表示,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对操作细节有公开的具体指导意见,不排除未来会有部分在审项目调整方案,甚至撤回申报材料。
在审项目触发限制条件
考虑到当前市场形势,证监会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了多项安排。数据显示,若按照证监会新要求,在审的再融资项目或会受到冲击。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要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截至8月28日,在审阶段(包括受理、问询、上市委审核、提交注册、中止环节)的非房地产类的再融资项目数量共有307单,沪市和深市分别有146单和161单。
从“破发”情形来看,证券时报记者以8月25日收盘价来统计在审的再融资项目中2020年以来新上市企业,发现有24家出现破发。
实际上,部分上市多年的公司在过去三年也曾做过增发。有5家今年申报再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8月25日收盘价较2022年的增发价格出现破发,15家较2021年的增发价格破发。
不过,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对“破发”的时间范围和融资品种进行明确的公开解释和说明。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有较大的裁量空间。
而在“破净”方面,据记者统计,若以8月25日收盘价计算一季报数据,在审项目中有15家上市公司“破净”。
此外,在“业绩连续亏损”方面,记者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口径计算2021年~2022年业绩,在审项目里有27家企业连续两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有业内人士表示,期待未来能对8月27日出台的监管安排涉及到的各项政策细节进一步明确。
对于再融资在审项目是否会受到证监会新规影响,多名投行人士认为,可能不太乐观,还要继续观察,“最坏情况可能要撤材料,次之改方案,比如缩减规模。”
银行再融资遇难题
另一大关注要点在于,证监会还提出,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数据显示,在审的再融资项目中,共有7家企业涉及“资本市场服务”行业、“货币金融服务”行业等。具体来看,国联证券、指南针计划进行定增,南华期货、厦门银行、瑞丰银行、长沙银行计划发行可转债,中信银行计划配股。
有投资机构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出手再融资,募资规模一般不小。据公开资料,中信银行计划通过配股募集资金400亿元,长沙银行拟通过可转债募资110亿元,厦门银行以及瑞丰银行也分别计划募资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述统计口径,这四家银行均已破净。
在券商方面,国联证券已对再融资规模作出调整,从此前的70亿元降至50亿元;中原证券、华鑫股份已终止定增。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当前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券商的资本使用效率,强调“走资本节约型新路”。
在大市值公司里,根据记者筛选出500亿元市值以上的11单在审再融资项目来看,多数企业募资规模上百亿。除了前述的中信银行,还有中国石化计划定增120亿元,该公司依据上述统计口径同样“破净”。此外,宝丰能源计划发定增募资100亿元;TCL中环计划可转债募资138亿元;中国能建计划定增募资148.5亿元。
近日仍有预案披露
再融资市场半个月之前就已风声鹤唳。
彼时曾传出再融资市场不鼓励上市公司新披露预案。证券时报记者此前采访一级半市场获悉,监管部门持续根据二级市场情况调整再融资节奏;同时也会及早介入判断,即根据发行人基本情况来看融资的必要性。
公开数据显示,直至昨日,仍有再融资预案披露。8月29日晚,上海电影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集资金14.2亿元。8月28日晚,东亚机械发布可转债预案,计划募集资金6亿元。
不过,有关新增预案的审核已经前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如果上市公司想推出定增预案,此前向监管员知会后就可以把预案通过信息披露直通车直接发出,如今一线监管员会先判断预案能不能发。一家中型上市券商投行部门总经理当时告诉记者,监管员对预案的审核,主要看融资规模大小、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性等。
另有华东地区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如今再融资审核越来越严,诸如关注再融资必要性和充分性以及前次募集资金的情况等。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