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湛江雷州半岛西部的北部湾海域,万里无云。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装备——“海威2号”半潜桁架式智能渔业养殖平台下水后,首次投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天,共有约100万尾、重达20多万斤的金鲳鱼苗以及部分鳘鱼、军曹鱼被投入“海威2号”,成为首批“住户”,也让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吃下了“定心丸”。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渔业产值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万吨,占全国%,稳居全国第一。
如何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有优质的种苗可用,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粤强种芯”工程深入实施,广东把种业创新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环节,重点围绕深远海养殖品种尤其是鱼类加强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实现海水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人工繁殖的攻关▶▷
打破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瓶颈
在福建东山岛,距离海岸线两三海里的渔排下,藏着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朱春华的“宝贝”——数千条高体鰤亲鱼(又名章红鱼)。
多年前,朱春华曾尝试进行章红鱼的人工繁殖,但一直没有成功。他调研发现,目前章红鱼的养殖全部依赖捕捞野生苗,而野生苗养殖存活率仅有50%左右。“它与深远海养殖模式的契合度很高,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他意识到,这是一类前景很大的鱼苗。
“如果能突破章红鱼种苗人工繁殖,就能掌握种业自主权。”2019年,朱春华推动湛江湾实验室立项的“深远海适养鱼类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与示范”课题,并把章红鱼列为五种目标鱼类之一。
起初,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催产针打下去空等好几天也不见产卵。但他不气馁,一边摸索一边试验,经常在海上基地一待就是一个月。
从养殖亲鱼、观察章红鱼性腺发育,到进行试验性催产、研究开口料和人工颗粒饲料,朱春华团队慢慢地探索出规律和条件需求。随后,章红鱼专用催产剂、开口料等关键技术陆续取得突破:2020年6月,章红鱼首次人工催产成功,培育幼鱼万尾;2022年6月,成功培育万尾品质优良的章红鱼种苗,实现章红鱼规模化苗种培育;今年2月,团队运用早繁技术成功培育万尾人工苗,将章红鱼人工繁育出苗时间提前近90天,2023年预计可培育优质人工苗种500万尾。
“这不仅满足了章红鱼养殖对优质人工苗种的需求,同时打破了人工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瓶颈。”朱春华说。
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还有黄唇鱼。与章红鱼类似,虽然黄唇鱼保护与繁殖工作从未间断,但始终无法实现人工繁殖。黄唇鱼是中国特有鱼种,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石首鱼科中体型最大最珍贵的品种。
2022年7月22日,经过长期技术攻关,黄唇鱼终于在位于惠州市惠东港口的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人工繁殖。
“记得当时是半夜,我还在外地出差。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连夜返回广东。”该公司高级工程师颜阔秋至今难掩激动之情。
走进鳇鲸公司的育苗厂房,一排排水池形状的养殖设备尽现眼前,水池中游动的正是人工繁殖的黄唇鱼。据统计,截至目前共培育出F1子代黄唇鱼苗近万尾。
“现在的黄唇鱼处于种群数量稀少、物种濒危的状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年养殖量。当年养殖量到达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黄唇鱼的增殖放流,这样才能恢复种群数量,更好地保护物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勇说。
未来,广东还将对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发展项目重点攻关,启动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人工养殖和繁育技术,波纹唇鱼(苏眉)、青衣鱼等高价值养殖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项目,形成现代化海洋牧场“高中低”搭配的市场格局。
种苗产业的繁荣▶▷
打造规模化海水鱼苗产业链
实现种业振兴,除了人工繁殖,还需要形成规模化的海水鱼苗产业。
沿着阳江阳西儒洞河而下,儒洞、沙扒两镇海水清澈、水温适中、海岸蜿蜒,十分适合各类海水鱼繁育。沿线街镇的鱼塘边,来往运输鱼苗的车辆络绎不绝。
在阳江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下称“恒生合作社”)的鱼苗培育车间,工人向养殖池投入一把饲料,珍珠斑鱼群如黑潮劲卷,激起浪花扑面。
恒生合作社的车间内,还养着老虎斑、美国红鱼等多种主要海水鱼苗。“2016年,我们研发更小的轮虫饲料应对珍珠斑开口期,鱼苗成活率从每公斤几万尾增加到几十万尾。”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说。
经过30年的摸索与养殖户间的“传帮带”,在阳西这个粤西县城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完整的产业链。2022年海水种苗年生产量超400亿尾,总产值超10亿元,为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规模生产带来集聚效应,进而带来更细的行业划分。
记者在阳西走访发现,从鱼卵孵化到鱼苗标粗,以及粉状饵料调配、生物饵料培养等产业链环节,几乎都有专业的市场主体经营,恒生合作社等“老字号”还专门请了海外的技术专家,以期形成更强的先发优势。
“以珍珠斑为例,目前全省对该品种鱼苗的需求约18亿尾,省内供给约满足一半。随着广东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对海水鱼苗全产业链的需求还会扩大。”当地从业者普遍持乐观态度。
新的问题甫一出现,科研攻关随之开始。在阳西的广东海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元公司”),育苗车间与实验室并排而建,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发团队已进驻,开展海水鱼类的人工孵化、品种改良等工作。
动物和农作物的品种培育,可概括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三个主要方向。海元公司负责人高延飞分析,要让鱼苗“回”到深远海,首要问题在于抗病。
“即使在车间中使用多重消毒的配方海水,也偶有鱼群感染病毒性神经坏死病,3—7天就能感染一整塘,造成上万条鱼苗死亡。”高延飞说,在深海网箱等设备中,鱼类既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多种病原体,又要适应人工养殖的超高密度。当环境无法控制,药物作用有限时,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看来,阳西企业从规模化育苗到新品种研发的转向,反映着种业在海洋牧场行业中的牵引作用。“养殖品种的要求对育苗、投苗、投饵等后续所有工作起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品种与设施的相互匹配,海洋牧场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他说。
新品种的突破▶▷
让深远海养殖有“好种”可用
走进位于惠州大亚湾畔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中心试验基地石斑鱼良种繁育车间,一个个养殖池内各种海水鱼类目不暇接。“这是鞍带石斑鱼,那是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试验基地负责人吴锦辉一边介绍一边顺手投了一点鱼食,鱼儿上下争相扑食,水花四溅。
石斑鱼是我们餐桌上比较常见的鱼类。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石斑鱼属于高端鱼类,售价高达100元—200元/斤。“大家都知道养石斑鱼挣钱,但没有苗,捕获的天然苗又不可靠。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石斑鱼苗的问题解决。”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海发回忆。
于是,张海发带领团队与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团队联合开展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攻关:2003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全面突破;2009年杂交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虎龙斑”杂交石斑鱼新品系;2017年,“虎龙杂交斑”被审定为水产新品种,成为我国首个石斑鱼新品种,也是广东目前唯一的海水鱼类新品种。
“新品种的培育,就是要解决有‘好种’可用的问题。”张海发说,伴随着更多新品种繁育技术的突破,全国石斑鱼产量也从2009年的4万吨上升到目前的20多万吨。虎龙杂交斑是其中贡献最大的石斑鱼品种,产值达上百亿元以上。
吴锦辉告诉记者,研发团队近期又继续培育出石斑鱼新成员——“青红杂交斑”新品系,并已取得相关专利,正进一步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
距离试验基地约50公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的实验室,一群年轻的育种工作人员正在为另外一个适合深远海养殖鱼类——卵形鲳鲹的新品种忙碌着。
“卵形鲳鲹是深远海网箱养殖的主打品种,它具备抗逆流、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存储加工的特性。”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说,近年来,团队加快培育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刺激隐核虫能力强的突破性新品种。
倒置荧光显微镜、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多功能酶标仪……在南海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各种先进的设备随处可见。该所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博士生刘波告诉记者,广东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以来,基地的先进设备不断增加,招聘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辅助育种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快育种的进度。”
目前,张殿昌的研究团队培育出卵形鲳鲹新品系“鲳丰1号”,选育苗种平均体重比未选育苗种提高了20%以上,“新品种有望2025年问世。”他说。
除了海水鱼类,广东也是南美白对虾苗种产量、养殖产量第一大省,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数量领先全国。
近年来,全省持续加大对南美白对虾种业的研发投入,相关企业联合高校开展种业攻关,相继培育出“中兴1号”“中兴2号”“海兴农3号”“海茂1号”等突破性新品种。(记者 黄进 邵一弘 余嘉敏 张子俊)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